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画杨桃》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素材。本文将围绕《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后的反思进行探讨,旨在提升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画杨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观察与理解的故事: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画杨桃,由于角度不同,画出来的形状各异,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的画法,而是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不仅贴近学生生活,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观察—理解—表达”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通过情境导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在交流中提升思辨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下的杨桃图片,引发学生对“同一物体不同视角”的思考。提问:“你见过什么样的杨桃?你画过杨桃吗?”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初读感知
让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适时讲解重点词汇,如“审视”、“叮嘱”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含义。
3. 精读分析
分段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和心理变化。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转变,理解“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深刻意义。
4.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老师没有批评同学们的画?”“我们该如何看待别人的不同意见?”等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因为角度不同而产生误解的经历?如何学会换位思考?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整体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 个别学生在讨论环节中表现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以尝试通过分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方式,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2. 教学节奏控制略显紧张,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在今后的设计中,应更加注重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开展。
3. 对文本的挖掘深度还有待加强。虽然学生能理解表面意思,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上还可以更深入,比如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的意识。
四、总结
《画杨桃》不仅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他人。作为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