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案】《变色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讽刺而著称。本文通过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贵阶层的虚伪与腐败,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中“变色龙”这一比喻的象征意义。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为变化,体会其性格特征。
-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中的不正之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过程;理解“变色龙”的象征意义。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展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提问:“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引出“变色龙”一词的比喻意义,进而引入课文。
2. 初读课文
学生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 圈画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
- 标注出不同身份的人出现后他的态度如何变化。
3. 初步交流
提问: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探究
1. 人物形象分析
-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变化。
- 讨论:他的每一次态度转变是否合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象征意义探讨
- “变色龙”象征什么?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 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契诃夫创作此篇的意图。
3.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如果你是奥楚蔑洛夫,你会怎么做?
- 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也表现出类似“变色龙”的特点?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写作训练
1. 现实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变色龙”式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写作训练
写一篇短文,以“我身边的‘变色龙’”为题,描述一个身边人物的言行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3.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批判作用,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独立思考。
四、板书设计
```
变色龙
——契诃夫
人物: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情节:狗咬人事件中态度反复
主题:讽刺社会中的虚伪与腐败
象征:变色龙——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立场的人
```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等,比较其主题和写作风格。
3.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变色龙”这一形象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训练,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变色龙》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百态。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学会思考、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