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金蛇狂舞》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聂耳的相关信息。
- 掌握乐曲的基本结构(如主题、变奏、再现等),理解其音乐表现手法。
- 学会聆听并识别乐曲中的节奏变化、旋律发展和情绪起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听赏、模仿、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 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理解。
- 鼓励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如肢体动作、绘画或语言描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金蛇狂舞》的音乐风格与表现内容,感受其欢快热烈的情绪。
- 难点:辨别乐曲中的不同段落及其音乐特点,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金蛇狂舞》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片段)
- 钢琴或电子琴(用于伴奏或示范)
- 简易打击乐器(如铃鼓、三角铁等,用于课堂互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金蛇狂舞》片段,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 提问:“你听到这段音乐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民族音乐作品——《金蛇狂舞》。”
2. 新课讲授(15分钟)
- 介绍作品背景
《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取材于民间节日庆典的锣鼓音乐,表现了欢庆丰收、喜气洋洋的场景。
- 聂耳简介:中国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
- 创作背景:该曲原为电影《都市风光》插曲,后被改编为独立乐曲,广泛流传。
- 分析音乐结构
通过播放完整乐曲,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 主题旋律:轻快活泼,富有节奏感。
- 变奏部分:旋律不断变化,节奏逐渐加快。
- 高潮部分:情绪高涨,节奏强烈,表现出热闹非凡的场面。
3. 听赏与体验(20分钟)
- 分段听赏
将乐曲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播放并让学生记录每一段的情绪变化与节奏特点。
- 欢快跳跃
- 节奏加快,情绪上升
- 第三段:高潮部分,情绪达到顶点
- 第四段:回归主题,情绪渐弱
- 互动活动
- 节奏模仿:教师用拍手或打击乐器打出节奏,学生跟拍。
- 动作创编:根据音乐节奏,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动作,表现“金蛇狂舞”的意境。
- 语言表达: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听到的音乐画面,如“我仿佛看到人们在跳舞”、“像一条金色的蛇在飞舞”。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欣赏:播放其他民族音乐作品(如《春节序曲》《彩云追月》),引导学生比较其风格异同。
-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音乐的运用,如春节、元宵节等,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节奏或旋律模仿《金蛇狂舞》的风格,进行小组合作创作。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蛇狂舞》的音乐特色与文化意义。
- 布置作业:
- 观看《金蛇狂舞》的舞台表演视频,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 尝试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易打击乐器,并配合音乐进行演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听赏、互动、创编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金蛇狂舞》的音乐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备注: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参与与体验,力求在尊重音乐本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