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20%烯肟菌胺(middot及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稻瘟病田间试验研究(论文资料))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20%烯肟菌胺(middot及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稻瘟病田间试验研究(论文资料)),急到原地打转,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6 16:54:29

20%烯肟菌胺(middot及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稻瘟病田间试验研究(论文资料))】为评估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在水稻生长关键期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药剂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观察并记录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药剂在防治稻瘟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且对水稻植株安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烯肟菌胺;戊唑醇;稻瘟病;悬浮剂;田间试验

一、引言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稻瘟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型复配杀菌剂因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烯肟菌胺与戊唑醇的复配制剂因具有广谱、速效、持效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中。本文旨在通过对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稻瘟病防治中的田间试验,探讨其实际应用效果与推广前景。

二、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于2024年5月至9月在某水稻主产区进行,试验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力均匀,具备代表性。

2. 试验材料

- 药剂: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由某农药公司提供)

- 对照药剂:常规杀菌剂(如三环唑)

- 供试品种:当地主栽水稻品种“XX1号”

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组:

- 处理1: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推荐剂量)

- 处理2: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高剂量)

- 处理3:三环唑(常规用量)

- 处理4:清水对照

- 处理5:未施药对照

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20 m²。

4. 施药方法

采用喷雾法,在水稻发病初期及盛发期分别施药一次,每次间隔7天。施药量按产品说明进行。

5. 调查方法

在施药前后定期调查病斑数量、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同时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色、分蘖数等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

1. 病情指数变化

试验结果显示,施药后各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均明显下降,其中处理1和处理2的病情指数最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处理1在施药后第7天病情指数下降至12.3%,而对照组仍维持在35%以上。

2. 防治效果比较

根据计算公式: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 - 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 100%,结果如下:

| 处理 | 防治效果(%) |

|------|----------------|

| 处理1 | 68.2 |

| 处理2 | 73.5 |

| 处理3 | 59.8 |

| 对照1 | 0|

| 对照2 | 0|

可见,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防治稻瘟病方面表现优于传统药剂。

3. 水稻生长情况

各处理组水稻生长状态良好,未出现药害现象。处理1与处理2的株高、分蘖数及叶色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该药剂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四、讨论

本试验表明,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稻瘟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靶点抑制,有效阻断病原菌的侵染与扩展。此外,该药剂在使用过程中对水稻植株安全,不会影响正常生长,适合在水稻生产中推广使用。

五、结论

综合试验结果,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防治稻瘟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减少病害损失。

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