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文字简练,意境深远。文章通过描写月夜漫步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该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文言句式;
-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 学会赏析古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
- 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比喻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难点:体会作者在贬谪处境中仍能赏月怡情的豁达胸怀。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生平资料,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月夜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你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当时的心情如何?”引出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并介绍作者苏轼。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户”、“遂”、“盖”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三)精读品味(15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月夜景色?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 “作者为什么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拨,强调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分析他在被贬黄州时的心理状态;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时应持有的态度;
3. 鼓励学生尝试模仿本文风格,写一段描写月夜的小短文。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欣赏美好,保持积极心态。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发。
七、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景:月夜清幽
情:豁达乐观
思:人生感悟
```
八、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