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堂实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一、教学背景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作者刘勰通过描写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适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与温情。
本次课堂实录为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旨在通过文本阅读、情境体验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乡亲们互助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
三、教学过程实录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河边走过?或者见过别人在石头上过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搭石”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种看似普通的石头背后的故事的。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看过,气氛活跃)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 什么是“搭石”?
- 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几位同学分享初步感受)
学生A:“搭石就是放在河里的石头,用来走路的。”
学生B:“我觉得乡亲们很善良,他们为了让别人方便,自己也辛苦一点。”
3. 精读品析,深入理解(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以下几段:
-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教师提问:“为什么老人们会这样做?”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他们心中有他人,愿意为别人付出。
- “每当上工、下工、赶集、访友,人们来来往往,踩着搭石,就那么几个步骤,稳稳地过了河。”
教师让学生想象画面:“如果你是那个过河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C:“我觉得很安心,因为我知道有人已经帮我铺好了石头。”
- 第三段:“有时,人们会遇到急雨,或突然的山洪,这时,搭石就成了救命的桥。”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搭石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靠。
4.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视频,展示村民摆搭石、过河的画面,并提问: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搭石’的人或事?”
学生D:“有一次我摔倒了,同学扶我起来,就像搭石一样。”
学生E:“妈妈每天接送我上学,她就是我的‘搭石’。”
教师总结:“搭石虽小,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别人的‘搭石’。”
5. 作业布置(5分钟)
-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身边的“搭石”》,记录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体现他人的善意与帮助。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情感体验和生活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今后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结语
《搭石》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告诉我们: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显真情。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成长的路上,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