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词人张孝祥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该词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秋夜泛舟湖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清丽,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原文
> 念奴娇·过洞庭
> 张孝祥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 雪洗尘寰,玉镜飞光,素月分辉,银汉无声,万里澄澈。
> 忽觉天风海雨,吹我衣袂,飘然欲仙。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 稚子不识,但知此景,尽日欢游。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词句翻译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接近中秋时节,没有一丝风的痕迹。
- 雪洗尘寰,玉镜飞光,素月分辉,银汉无声,万里澄澈。
好像白雪洗净了尘世,月亮如同玉镜般闪耀光芒,洁白的月光照耀着天地,银河静默无言,整个世界清澈透明。
- 忽觉天风海雨,吹我衣袂,飘然欲仙。
忽然感到天风海浪扑面而来,吹动我的衣袖,仿佛要带我飞升成仙。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起身舞动,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这景象怎比得上人间呢?
-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如同玉镜般的湖面广阔无边,只有我这一叶小舟在其中漂浮。
- 稚子不识,但知此景,尽日欢游。
小孩子不懂这些,只知道欣赏这美景,整天都在游玩。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它为何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种情感可以成为以后的回忆,但当时却已经感到迷茫和失落。
三、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洞庭湖的秋夜景色,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张孝祥在词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一句,形象地表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超然的向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借景抒情,暗含哲理,说明事物之所以纯净,是因为有不断流动的源泉。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沉思,充分体现了张孝祥词作中那种高洁、旷达的风格。
四、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示例)
1. 词中“玉鉴琼田”指的是什么?
答:指洞庭湖水面,形容其清澈如玉,广阔如田。
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何处?有何深意?
答:此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用以比喻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清明。在这里,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3.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五、结语
《念奴娇·过洞庭》不仅是一首写景词,更是一首寄托情怀、蕴含哲理的佳作。张孝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湖的壮美风光,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豁达与沉思。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中华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