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细长的茎、可爱的小葫芦”等关键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明白做事要讲究方法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 理解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欢和忽视叶子生病的行为。
- 体会“只要……就……”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 理解种葫芦人为什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 小黑板或白板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谁能说说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1. 分段朗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种葫芦人的情感变化。
2. 问题引导:
- 种葫芦人为什么喜欢小葫芦?
- 他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 最后葫芦为什么会变黄掉下来?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种葫芦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词语积累与句式训练(10分钟)
1. 词语学习:出示生词“细长的茎、可爱的小葫芦、奇怪、盯住、一个一个”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造句。
2. 句式练习:出示“只要……就……”句式,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如:
- 只要我每天浇水,葫芦就会长大。
- 只要你不吃太多糖,牙齿就不会疼。
四、角色扮演,深化理解(10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种葫芦人、邻居、葫芦等角色。
2.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种葫芦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后果。
3. 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只看结果”的道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思考,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家长签字。
2. 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并说说你为什么要喜欢它。
六、板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喜欢葫芦 → 忽视叶子 → 葫芦变黄
只要……就……
观察、思考、行动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课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文表达方式的运用,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