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郭沫若的文学成就。
-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 学习剧本中通过语言、动作、情节等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培养学生分析戏剧结构、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屈原忠诚爱国、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屈原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理解剧本中“雷电颂”部分的情感表达。
- 教学难点:体会郭沫若在剧本中所寄托的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 教学PPT
-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课文节选、作者简介、相关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对屈原有哪些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学生回答,展示屈原画像、《离骚》片段、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图,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如“风骚”、“湘水”、“九歌”等。
3. 简要介绍剧本结构,说明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三环节:文本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屈原: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 南后:阴险狡诈,代表反动势力。
- 侍从、渔父等配角: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心声。
2. 关键段落解读——“雷电颂”
- 分组朗读,感受排比句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 讨论:这段文字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它象征着什么?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正义”“责任”的现代意义。
2. 播放《屈原》话剧片段,增强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感受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调屈原精神的现实价值。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心中的“屈原”。
五、板书设计
```
《屈原》教学设计
一、人物形象
- 屈原:忠诚、爱国、刚正
- 南后:阴险、反动
二、核心段落
- “雷电颂”:情感激昂,象征抗争与希望
三、主题思想
- 爱国情怀、反抗压迫、追求光明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与文学关系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