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注释】《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宋代儒学家朱熹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教材。《大学》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解析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或根本道理,指成人的学问,即如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2. 明明德:弘扬光明的德性,使内在的美德显现出来。
3. 亲民:亲近民众,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仁爱之心。
4. 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善境,即道德的极致。
5.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明确方向。
6. 定、静、安、虑、得:这是修身的过程,从坚定志向到内心安宁,再到思虑周全,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7.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明白其中的先后顺序,才能接近大道。
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理想的人生路径,从自身修养做起,逐步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
9.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八个字是《大学》中的核心修行步骤,也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大学》虽篇幅不长,但内容精辟,逻辑严密,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理想的系统论述。它不仅对古代士人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大学》,我们不仅能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仁爱、责任与担当。
无论是作为学者研究,还是作为普通人修身养性,《大学》都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