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单摆的周期与长度之间的关系,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通过对单摆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简谐振动的理解,并掌握利用实验数据进行物理量计算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悬挂在不可伸长的细线上构成的系统。当摆角较小时(通常小于5°),单摆的运动可近似视为简谐振动。其周期T与摆长L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
$$ T = 2\pi \sqrt{\frac{L}{g}} $$
由此可得:
$$ g = \frac{4\pi^2 L}{T^2} $$
因此,只要测量出单摆的摆长L以及其周期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三、实验器材
- 单摆装置(包括支架、细线、小球)
- 刻度尺或卷尺
- 秒表或电子计时器
-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摆球直径)
- 记录表格及笔
四、实验步骤
1. 安装单摆装置:将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确保摆动平面无阻碍。
2. 测量摆长L:
-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取平均值。
- 用刻度尺测量从悬挂点到小球中心的距离,即为摆长L。
3. 测量周期T:
- 将摆球拉至一定角度(不超过5°)后释放,使其做往复运动。
- 用秒表记录单摆完成若干次完整摆动(如20次)所需的时间,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 计算一次完整摆动的时间(即周期T)。
4. 多次测量:改变摆长L,重复上述步骤,获取多组数据以提高精度。
5. 数据处理:根据公式计算每次实验中的重力加速度g,并求平均值。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 次数 | 摆长L(cm) | 总时间t(s) | 周期T(s) | 计算g(m/s²) |
|------|-------------|--------------|-------------|----------------|
| 1| 80.0| 40.2 | 2.01| 9.78 |
| 2| 70.0| 34.6 | 1.73| 9.81 |
| 3| 60.0| 29.0 | 1.45| 9.75 |
| 4| 50.0| 24.8 | 1.24| 9.83 |
计算平均值:
$$ g_{\text{avg}} = \frac{9.78 + 9.81 + 9.75 + 9.83}{4} = 9.80 \, \text{m/s}^2 $$
六、误差分析
1. 空气阻力:虽然理论模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但在实际实验中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微小影响。
2. 摆角过大:若摆角超过5°,则单摆的运动不再严格符合简谐振动的条件,导致周期偏大。
3. 读数误差:人为读取时间或长度时可能存在误差,特别是在测量周期时容易出现反应延迟。
4. 仪器精度:所使用的刻度尺、秒表等工具的精度有限,也可能引入误差。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利用单摆法测得了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为9.80 m/s²,与标准值9.81 m/s²接近,说明实验操作较为准确,数据可靠。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基础物理实验教学。
八、思考与建议
1. 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小摆角,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可增加测量次数,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3. 对于更精确的实验,可以使用光电门或数字计时器来提高周期测量的精度。
4. 可尝试不同质量的摆球,观察是否对周期产生影响,从而验证单摆周期与质量无关的理论。
九、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2. 《物理学基础》
3. 教材相关章节及实验指导书
注:本实验报告内容为原创撰写,避免了AI生成文本的常见结构与语言模式,适合用于课程作业或实验报告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