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是一首以“思”为核心情感的抒情词。全词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征人思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词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等),并能初步体会其作用。
- 学会朗读和背诵,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
-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情感基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边塞环境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情感共鸣。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 难点:体会词中“思”的多重内涵,理解词人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词文、配乐朗诵、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纳兰性德的背景资料
- 教师准备相关拓展材料(如其他思乡类诗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当你远离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出课题《长相思》,并介绍作者纳兰性德。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与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生字词,尝试理解大意。
3. 小组讨论:你从词中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三)细读品析(15分钟)
1. 分句讲解,逐句解析词意:
-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环境的恶劣与孤寂。
- “故园无此声”:点明思乡的主题。
2. 引导学生对比“山一程”与“风一更”,体会“行路难”与“夜难眠”的双重情感。
3.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边塞听到风雪声会想起家乡?” 引导学生理解“触景生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提供几首思乡主题的古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九龄《望月怀远》),进行比较阅读。
2. 学生分享: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思念”带来的感受。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长相思》不仅是一首写景的词,更是一首写心的词。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
3. 布置作业:
- 背诵《长相思》并抄写。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思念”经历。
六、板书设计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 旅途艰辛
风一更,雪一更 → 环境恶劣
故园无此声 → 思念家乡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