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侯可》原文及翻译】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宋史》作为一部系统记载宋代历史的正史,收录了众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侯可》一传虽篇幅不长,却生动展现了这位士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精神风貌。
一、原文
侯可,字叔夜,眉州眉山人。少孤,家贫,好学不倦。年十七,游太学,以文辞称。时宰相王安石主新法,可独不附,曰:“吾志在经术,非为利禄。”遂隐居不仕。
后举进士,调永昌尉。在职,不取民一钱,民皆爱之。时有豪强夺民田,可按法治之,豪强惧而退。郡守欲荐之,可辞曰:“吾不愿为官,愿为乡里之良民。”
后徙知临江军,遇岁饥,发廪赈民,民赖以活。又请于朝,减赋税,民感其德。然终不求显达,退隐林泉,卒年五十余。
二、译文
侯可,字叔夜,是四川眉州眉山人。他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但他勤奋好学,从不懈怠。十七岁时,他前往太学求学,因文章辞藻优美而受到称赞。当时,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侯可却不依附于他,他说:“我的志向在于研习经典,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于是选择隐居,不愿入仕。
后来,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永昌县的县尉。在任期间,他不收取百姓一分钱,因此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地方上有豪强强行夺取百姓的田地,侯可依法惩治他们,豪强畏惧而退避。郡守想要推荐他升官,侯可却婉言谢绝,说:“我不愿做官,只愿做个安分守己的乡民。”
之后,他被调任临江军的官员,正值饥荒年月,他打开官仓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存活。他还向朝廷请求减免赋税,百姓对他感激不尽。然而,他始终不追求显赫的地位,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享年五十多岁。
三、人物评析
侯可的一生,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清廉自持、不慕荣华、心系百姓。他在仕途上虽未达到高位,却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民众的尊敬与怀念。他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操守,也展现了宋代士人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党争激烈的年代,侯可选择远离权力中心,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结语
《宋史·侯可》虽简短,却字字珠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他不是庙堂之上的权臣,也不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但他以平凡之身,行不凡之事,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楷模。读其传,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