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推敲”一词的来源及典故,掌握其在古诗中的运用意义。
- 学会分析诗歌中用词的精妙之处,提升语言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品味、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
- 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再创造,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诗人对语言的严谨态度,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反复推敲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推敲”的典故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 《题李凝幽居》原诗及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歌朗读、字词解释)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写作文时反复修改句子的经历?有没有觉得某个词特别合适,但又不确定是否最佳?”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经历,引出“推敲”这一概念。
2. 文本初探(10分钟)
出示《题李凝幽居》全诗: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逐句讲解诗意,尤其关注“僧敲月下门”一句,引出“推敲”典故。
3. 典故探究(15分钟)
讲述“推敲”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反复斟酌,最终决定用“敲”字。韩愈建议用“敲”,因为“敲”更符合夜晚的意境,也更有节奏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敲”比“推”更好?“推”和“敲”分别传达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感?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推”和“敲”哪一个更能体现诗的意境?
- 如果你是贾岛,你会选择哪一个字?为什么?
-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推敲”的经历?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5. 拓展延伸(10分钟)
展示其他古诗中类似的用词讲究,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让学生感受古人对语言的精益求精。
鼓励学生尝试改写诗句或仿写短诗,体验“推敲”的乐趣。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推敲”不仅是对词语的选择,更是对语言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也能像古人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五、作业设计
1.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一次“推敲”写作的经历。
2. 从《题李凝幽居》中选择一句,试着改写成现代文,并说明理由。
3. 阅读《唐才子传》中关于贾岛的记载,写一段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
推 敲
——《题李凝幽居》
典故:贾岛“推”与“敲”
意境:静谧、优雅、和谐
用词: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
启示:语言需要反复斟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文本细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推敲”的内涵。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拓展部分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