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产科并发症等基础疾病引发。其核心特征是全身微循环中广泛形成血栓,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进而引发出血倾向。因此,DIC的早期识别与正确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虽然没有单一的检测指标可以确诊DIC,但通过多项指标的联合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DIC的发生。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DIC过程中血小板被大量消耗,患者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需警惕DIC的存在。然而,血小板减少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因此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是反映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在DIC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PT和APTT通常延长。此外,纤维蛋白原水平 的下降也是DIC的一个典型表现。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4 g/L,若低于1.5 g/L,则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因子耗竭。
另外,D-二聚体 检测是评估纤溶系统激活程度的重要指标。DIC过程中,纤维蛋白被分解产生D-二聚体,因此其水平显著升高。D-二聚体的升高不仅有助于DIC的诊断,还能作为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参考。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外,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以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等指标也可用于辅助诊断。这些指标反映了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DIC的病理过程。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来判断是否符合DIC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ISCI(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标准 和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标准。这些标准均强调了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纤溶激活等关键指标,并要求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表现的疾病。
总之,DIC的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尽管各项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通过综合分析,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于疑似DIC的患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结合临床背景进行判断,是提高诊疗质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