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跳动的心(详案)x】一、活动名称
《跳动的心》
二、适用年龄
中班幼儿(4—5岁)
三、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和体验,初步了解心脏的基本功能和跳动的规律。
2. 激发幼儿对身体内部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
- 心脏模型或图片
- 音乐播放器(轻快音乐)
- 计时器
- 小组记录表(每人一张)
2. 幼儿准备:
- 舒适的服装,便于活动
- 水杯、纸巾等日常用品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器官吗?它一直在‘咚咚’地跳动着,让我们能活下去。”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心跳”的认识。教师展示心脏图片,简单介绍心脏的作用。
2. 探索与体验(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以下活动:
- 听心跳:请幼儿两人一组,将耳朵贴在对方胸口,听一听心跳的声音,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 数心跳:教师用计时器计时1分钟,让幼儿在安静状态下数一数自己或同伴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表格中。
- 运动后的心跳:播放轻快音乐,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跳跃或跑步活动,再次测量心跳次数,比较前后变化。
3. 讨论与分享(8分钟)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 “你听到心跳的声音了吗?”
- “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心跳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心跳会变快?”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心脏的工作原理,如“心脏像一个小泵,把血液送到全身”。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出示心脏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心脏的位置、形状等特征。鼓励幼儿用图画或语言表达自己对“跳动的心”的理解。
5. 总结与评价(2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
六、活动延伸建议
1.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关于人体器官的动画视频,进一步激发兴趣。
2. 区角活动:在科学角投放心脏模型、听诊器等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
3. 生活渗透: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关注身体反应,增强健康意识。
七、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听、数、说、看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活动中注重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参与,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情境,丰富幼儿对身体奥秘的理解。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