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克与千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能够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估算能力。
- 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和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其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 难点: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天平、电子秤、不同质量的物品(如1个苹果、1袋盐、1支笔等)、标有克数的包装袋、多媒体课件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日常用品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图片(如书包、文具盒、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说‘这个书包重’,‘这个苹果轻’,这些‘重’和‘轻’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2. 新知探究(15分钟)
- (1)认识“克”
展示一个1克的砝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些物品大约是1克?”
- (2)认识“千克”
展示1千克的砝码,让学生对比1克和1千克的重量差异。
教师讲解:“1千克=1000克。”并板书公式。
- (3)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包装,如一袋食盐(500克)、一瓶矿泉水(500毫升,约500克)、一包糖(250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质量。
3. 实践操作(15分钟)
-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不同的物品,使用天平或电子秤测量其质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尝试将克转换为千克,或者反过来。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区别与联系。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养成良好的质量意识。
五、作业布置:
1. 观察家中常见物品,记录它们的质量(如一袋大米、一瓶水、一本字典等)。
2. 完成练习册第1课时相关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和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单位换算训练,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