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认识常见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辨别安全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食品标签、了解“三无”产品、掌握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
- 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不安全食品并做出正确判断。
三、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含图片、视频等)
- 食品包装实物或图片(如饮料瓶、零食袋等)
- 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 情景模拟道具(如假食品模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安全的吗?有没有遇到过吃了不舒服的情况?”
接着展示一些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生病的真实案例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与关注。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好、吃得安全”。
(2)认识食品标签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食品包装,带领学生观察标签
- 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 食品成分表
- 生产厂家信息
- 食品添加剂说明
引导学生注意:购买食品时要查看是否有“生产许可证编号”、“QS标志”等。
(3)什么是“三无”产品?
“三无”产品指的是没有生产厂名、没有生产地址、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这类产品往往质量无法保证,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3. 情景模拟活动(10分钟)
教师设置几个生活场景,如:
- 在小卖部买零食时,发现包装模糊不清怎么办?
- 吃了妈妈做的饭菜后肚子痛,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
- 看到同学吃“辣条”,是否可以随便吃?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实践操作(10分钟)
教师发放“食品真伪辨认卡”,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片或实物,判断哪些是合格食品,哪些是“三无”产品,并说明理由。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
- 不买“三无”产品
- 注意食品保质期
- 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 不随意吃陌生人的食物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检查家中食品,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食品安全》。
2. 和父母一起检查家中一种食品的包装,写出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和互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今后可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判断能力。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内容深度与活动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