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想飞》】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徐志摩的名字总是与诗意、浪漫和自由联系在一起。他的文字如风,轻盈而灵动,仿佛随时可以乘着翅膀飞向远方。而《想飞》这篇散文,正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是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时的独白。
《想飞》写于1922年,那时的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对自由的渴望。文章以“想飞”为题,表面上是在描述一种飞翔的愿望,实则寄托了他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的无限向往。在他笔下,“飞”不仅是物理上的腾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是对束缚的挣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想飞,我真想飞!”开篇的呐喊,像是一个少年在夜空中仰望星辰时发出的呼唤。他渴望像鸟儿一样,挣脱地心引力,飞向那片无垠的天空。这种愿望并非仅仅出于对飞行的幻想,而是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文中,徐志摩将自己比作一只困在笼中的鸟,虽然拥有翅膀,却无法真正展翅高飞。他感叹:“我常常觉得我的灵魂是被锁住了的,我不能自由地呼吸,不能自由地飞翔。”这句话道出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心声——在社会的重压之下,他们渴望突破,渴望飞翔,却往往被现实所牵绊。
然而,《想飞》并不仅仅是一篇哀怨的抒情文,它更像是一首充满希望的诗。徐志摩用他那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风吹过田野,云朵在天际游走,鸟儿在空中盘旋……这些意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也让人看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也许有一天,我会真的飞起来,飞向那片属于我的天空。”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蕴含着深深的信念与力量。它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坚定的期待,是对未来的执着追求。
《想飞》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徐志摩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青年心灵的共鸣。在那个动荡不安、思想激荡的年代,许多年轻人像徐志摩一样,怀揣梦想,渴望突破,渴望飞翔。而《想飞》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今天再读《想飞》,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坚持。在这个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篇作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心中的那片天空,不要放弃飞翔的勇气。
徐志摩的《想飞》,不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首关于梦想与自由的诗,是一段永不褪色的精神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