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荧光定量PCR操作步骤-20250207190845】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一项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及基因组拷贝数测定等领域。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规范的操作流程至关重要。以下为本实验室最新整理的qPCR操作指南,适用于2025年2月7日之后的实验流程。
一、实验前准备
1. 试剂与耗材检查
确保所有试剂(如SYBR Green Master Mix、引物、模板DNA等)均处于有效期内,并按要求保存(通常为-20℃或4℃)。同时检查移液枪、PCR管、96孔板等耗材是否齐全且无污染。
2. 仪器校准
在开始实验前,对PCR仪进行温度校准,确保各孔温差不超过±0.5℃。同时检查荧光检测模块是否正常工作,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数据偏差。
3. 引物设计与验证
引物需具备良好的特异性与扩增效率,建议使用Primer-BLAST等工具进行序列比对,排除非特异性扩增可能。若条件允许,应提前对引物进行梯度浓度测试,确定最佳使用浓度。
二、样本处理与模板制备
1. RNA提取与反转录
若为RNA模板,需先进行总RNA提取,使用Trizol法或商业化试剂盒,确保RNA完整性。随后进行反转录反应,生成cDNA。注意控制反转录温度与时间,避免酶活性下降。
2. DNA模板制备
对于DNA样本,应确保其纯度与浓度符合qPCR要求。可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或荧光定量方法进行初步检测。
三、qPCR反应体系配置
1. 反应体系配制
按照试剂说明书配置反应混合液,通常包括:
- 2× SYBR Green Master Mix:10 μL
- 上游引物(10 μM):0.5 μL
- 下游引物(10 μM):0.5 μL
- cDNA/模板DNA:2 μL
- 无核酸酶水:补足至20 μL
注意:所有试剂需预先混匀,避免气泡产生;建议使用无菌枪头并采用双盲法操作以减少误差。
2. 加样与封板
将配制好的反应液加入96孔板中,使用透明封板膜密封,防止蒸发和交叉污染。建议每组设置3个重复孔,以提高数据可靠性。
四、PCR程序运行
1. 程序设定
根据所用试剂类型选择合适的热循环程序。一般步骤如下:
- 预变性:95℃,10分钟
- 循环阶段:95℃,15秒 → 60℃,60秒(共40个循环)
- 解链曲线分析:65~95℃,每0.5℃升温一次,持续5秒
2. 运行监控
实验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仪器状态,确保无异常报警。若发现温度波动或荧光信号异常,应及时排查原因。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1. Ct值获取
实验结束后,通过软件导出Ct值(Cycle Threshold),即荧光信号超过基线阈值时的循环次数。Ct值越小,代表目标基因的初始拷贝数越高。
2. 相对定量计算
常用方法为2^(-ΔΔCt)法,需设置内参基因(如GAPDH、β-actin)进行标准化处理。建议使用Excel或专用软件(如qBase、Bio-Rad CFX Manager)进行数据处理。
3. 图表绘制与报告撰写
将结果以柱状图或折线图形式展示,注明实验条件、重复次数及统计学显著性(如p值)。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供后续研究参考。
六、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排查
- 引物二聚体干扰:可通过优化退火温度或更换引物解决。
- 扩增效率不佳:检查模板质量、引物浓度及反应体系是否平衡。
- 荧光信号不稳定:确认仪器校准情况及试剂保存条件是否合规。
结语
实时荧光定量PCR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操作流程虽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实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结合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实验方案,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版本号:20250207190845
发布单位: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