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完整版】在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当仁不让于师”是一句非常有分量的名言,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重视和对道德责任的坚持。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 翻译 |
当仁不让于师 | 在面对仁德之事时,不应让位于老师(或他人) |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当遇到符合“仁”的事情时,即使是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应退让,应该主动承担、积极践行。
二、
“当仁不让于师”强调的是在道德责任面前,不应因身份地位而有所退缩。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品德,一旦遇到可以行仁的机会,即便是面对师长,也应该勇于担当,不推诿、不谦让。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行为。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正义、善行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不因身份、权力或关系而犹豫不决。
三、延伸理解
1. “仁”的核心意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爱人、关怀、同情与责任。孔子提倡以仁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2. “不让于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并非否定师生之间的尊重,而是强调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应因尊卑关系而放弃原则。真正的师道精神,也在于引导学生具备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 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当仁不让于师”可以被理解为:在面对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或道德选择时,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不应因职位高低、资历深浅而逃避责任。
四、结语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教诲,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激励。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善行与正义时,应勇敢担当,不因身份、地位而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仁”的精神,推动社会向善发展。
如需进一步探讨“仁”的具体实践方式或《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欢迎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当仁不让于师原文翻译完整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