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译文注释】《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一部启蒙读物,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涵盖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是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教材。以下是对《弟子规》的原文、译文及注释的总结。
一、
《弟子规》共分为四个部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全文以简练的语言、整齐的句式,强调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信”、“爱”、“学”,旨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二、原文、译文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导,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 | “弟子”指学生或晚辈,“训”为教诲。“首孝悌”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次谨信”则强调个人修养。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呼唤时,要迅速回应;父母吩咐的事情,要立即去做。 | 强调对父母的尊重与服从,体现孝道。 |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 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清凉;早晨要问候父母,晚上要安顿他们。 | 表达对父母生活的关心,体现细致入微的孝心。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即使是小事,也不可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就会损害作为子女的本分。 | 强调尊重长辈、遵守规矩的重要性。 |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 父母生病时,要先试药;日夜照顾,不离开病榻。 | 展现孝顺的具体表现,体现责任感与关爱。 |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 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兄弟和睦,孝道就体现在其中。 | 强调家庭内部的和谐关系,孝道不仅在于对父母,也在于兄弟之间。 |
贻父母,尤我过;父母怒,须婉谏。 | 如果让父母因我的过错而生气,就要委婉劝谏。 | 教导子女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避免冲突。 |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外出要告诉父母,回来要当面禀报;居住要固定,职业不要轻易改变。 | 培养诚信与责任感,维护家庭秩序。 |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晚睡;年华易逝,珍惜时光。 | 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 每天早上要洗脸、漱口;如厕后要洗手。 | 注重个人卫生与礼仪,体现文明素养。 |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 衣服要整洁,不追求华丽;穿着要符合身份,符合家庭条件。 | 强调节俭与得体,反对奢侈浪费。 |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 吃饭不要挑三拣四;适量即可,不要过量。 | 倡导节制饮食,保持健康。 |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 做事不要匆忙,匆忙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轻视事情。 | 强调做事要冷静、认真,不急不躁。 |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 看到别人有善行,就要想着向他看齐;即使差距大,也要逐步接近。 | 鼓励学习他人优点,提升自我修养。 |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 听到批评就发怒,听到赞美就高兴;这样坏朋友会来,好朋友会远离。 | 提醒人要虚心接受批评,保持谦逊态度。 |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 只是实践而不学习文化,就会固执己见,失去真理。 | 强调知行合一,学习与实践并重。 |
三、结语
《弟子规》虽篇幅不长,但内容精炼,语言通俗,蕴含深刻的道德智慧。它不仅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通过诵读与践行,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他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弟子规》的详细讲解或延伸阅读,可参考相关经典文献或国学课程。
以上就是【弟子规原文译文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