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是成语吗】“耳濡目染”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用于描述人在长期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耳濡目染”到底是不是一个成语呢?下面将从定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耳濡目染”出自唐代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原句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形,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后来被广泛使用,形容在长期的环境或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种思想或行为方式。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耳濡目染”具备成语的基本特征:结构固定、意义完整、具有文化内涵。因此,它通常被视为一个成语。但在一些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可能将其归类为“四字短语”或“惯用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成语。
此外,在日常使用中,“耳濡目染”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语气较为文雅,适用于描述文化、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定义 | 成语是汉语中结构固定、意义完整的四字词语,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
“耳濡目染”是否为成语 | 是(多数权威辞书认定为成语)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
原意 |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自然受到影响。 |
现代用法 | 形容长期受环境或他人影响,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思想或行为。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常作谓语、状语 |
使用场景 | 正式或书面语中,如教育、文化、家庭影响等情境 |
是否常见 | 高频使用,尤其在文学和教育类文本中 |
三、结语
综合来看,“耳濡目染”是一个典型的成语,虽然在某些语境中可能被当作四字短语使用,但其结构、含义和使用频率都符合成语的标准。在写作或表达中使用该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深度。
以上就是【耳濡目染是成语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