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 能够理解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情感。
-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景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望天门山》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制作PPT课件;搜集关于天门山的相关背景信息以及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介绍。
学生方面:提前预习课文内容,查找有关天门山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天门山的小故事或者播放一段关于长江风光的视频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座山的名字吗?”从而自然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则注意节奏感。之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接着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并讲解一些生僻字词如“中断”、“回”等的意义。
(三)细读品味
1. 分析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是“中断”,而不是简单的“分开”。可以联系地图上长江流域的特点进行说明。
2. 接着讨论“碧水东流至此回”,这里的“回”字表达了怎样的景象?它暗示了什么?
3. 对于中间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远影碧空尽。”,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他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试着将这些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4. 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场景?为什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望天门山》不仅是一首写景之作,更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李白一样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将其记录下来。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一遍《望天门山》,并在旁边注释每句诗的意思;
2.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创作此诗时的具体情况;
3. 尝试模仿《望天门山》的形式写一首小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