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游记散文,选自《柳河东集》。这篇作品以其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山水间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以下是《小石潭记》的原文及详细注释: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 篁竹:生长茂密的竹林。
2. 佩环:古人佩戴的玉制装饰品,此处形容水声如同玉佩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
3. 涘:水边的高地。
4. 坻:水中高地。
5. 屿:小岛。
6. 嵁:不平的岩石。
7.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8.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9. 凄神寒骨:使人心神感到凄凉寒冷。
10. 悄怆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深远。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的自我排遣。希望以上注释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