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基本信息:
姓名:小林(化名)
性别:男
年龄:15岁
年级:初三
学校:某市重点中学
咨询时间: 2018年4月—2018年9月
咨询次数: 共12次
咨询方式: 个别心理咨询
一、主诉与背景资料
小林在初二期末考试后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家长反映,他开始拒绝与家人交流,常常独自待在房间,对学习兴趣减退,成绩也有所下滑。老师则提到他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与同学关系变得疏远。
家庭情况方面,小林父母均为企业职员,工作繁忙,平时多由祖父母照顾。家庭氛围较为紧张,父母常因工作压力发生争吵,导致小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此外,小林在班级中属于中等成绩的学生,近期因几次考试失利而产生自我否定情绪,甚至有“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想法。
二、心理评估与问题分析
通过初步的访谈和心理测评(如SCL-90量表),发现小林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倾向。主要表现为:
- 情绪波动大,易怒或沉默;
- 对未来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
- 自我评价偏低,容易自责;
- 社交回避,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结合其成长环境及学业压力,可以判断小林的问题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以及自我认同危机。
三、咨询目标
1. 帮助小林识别并调节负面情绪;
2. 改善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
3. 提升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4. 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增强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
四、咨询过程与干预措施
第一阶段(第1-3次):建立信任关系
首次咨询中,小林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理,语言简短,不愿意深入谈论自己的感受。咨询师通过倾听和共情,逐步建立起信任。引导小林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并鼓励他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情绪。
第二阶段(第4-6次):情绪识别与表达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小林识别消极思维模式,并引导他进行情绪日记记录。同时,引入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以缓解焦虑情绪。
第三阶段(第7-9次):改善家庭互动
邀请小林父母参与一次家庭会谈,了解家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沟通技巧训练,帮助家庭成员学会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减少误解和冲突。
第四阶段(第10-12次):增强自我认同与适应力
通过团体活动和情景模拟,提升小林的社交能力与自信心。同时,帮助他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减轻学业压力。
五、咨询效果与反馈
经过三个月的系统性心理咨询,小林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与家人的沟通增多,学习成绩也有回升。他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小林表示:“我现在知道,遇到困难不是我的错,我可以慢慢去解决它。”这表明他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积极应对心态。
六、总结与建议
本次心理咨询从情绪管理、家庭关系调整到自我认同的重建,逐步帮助小林走出困境。虽然目前他已取得一定进步,但仍需持续关注其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升学压力较大的阶段。
建议家长继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学校也可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记录人: 心理咨询师 张老师
记录时间: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