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middot及水垢何曾相受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如梦令》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题目为“水垢何曾相受”。这首词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感悟。
一、原文
> 如梦令 · 水垢何曾相受
> 水垢何曾相受?
> 云影空蒙山秀。
> 莫问旧时舟,
> 只向溪边独钓。
> 清瘦,清瘦,
> 一叶浮生如旧。
二、词意解析
这首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水中的污垢、天空的云影和溪边的独钓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宁静追求。
- “水垢何曾相受?”:水面的污垢从未真正融入水中,比喻人与环境、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并非完全融合,而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 “云影空蒙山秀”: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彩,山色秀丽,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悠远的意境。
- “莫问旧时舟”:不要再去追问过去的船只,暗示放下对往事的执着。
- “只向溪边独钓”:如今只愿在溪边独自垂钓,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 “清瘦,清瘦”:重复“清瘦”,强调内心的孤高与清冷,也暗含对自身处境的自省。
- “一叶浮生如旧”:人生如一片落叶,虽然短暂,却依旧保持本真,仿佛一切未曾改变。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全词仅短短几十字,却构建出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蕴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2. 象征手法运用巧妙
“水垢”象征尘世的纷扰,“云影”代表虚幻与变化,“独钓”则体现孤独与自得,整体充满隐喻。
3. 情感含蓄,耐人寻味
苏轼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四、翻译与解读
译文:
水中的污垢从未真正被水接纳,
天上的云影在山间轻轻飘荡。
不必再去问那旧日的船只,
只愿在溪边独自垂钓。
清瘦啊,清瘦,
一生如叶,依旧如初。
解读:
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苏轼在经历仕途起伏后,逐渐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宁静。他不再执着于过往的荣辱得失,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五、结语
《如梦令 · 水垢何曾相受》虽是一首小词,却凝聚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若你读罢此词,或许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宁静与深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