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的是苏轼《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设计与思路。本节课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属于“古代散文”单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赋”这一文体为载体,融合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式结构。
-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体会其抒情性与形象性的结合。
-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襟与乐观精神。
- 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文中哲理与情感的统一。
-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所体现的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文本分析—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综合运用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以苏轼的名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人生低谷中的心境变化,引出《赤壁赋》的学习。
2. 整体感知(10分钟)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教师可适时点拨关键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基调。
3. 文本细读(20分钟)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第一段写景:描绘月夜泛舟赤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 第二段抒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第三段议论:借水月之喻,阐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理,表现出作者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豁达情怀。
4. 合作探究(10分钟)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苏轼为何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
- 文中“客”与“苏子”代表了哪两种人生观?
- 如何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学意味?
5. 拓展延伸(5分钟)
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他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同时,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心态。
五、板书设计
(此处可配合PPT展示)
- 题目:《赤壁赋》
- 作者:苏轼
- 主题:人生感悟、自然哲思
- 内容结构:
- 景——静谧清幽
- 情——悲凉惆怅
- 理——豁达超然
- 思想核心:顺应自然,超然物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领悟哲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提升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今后将继续探索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