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风筝》原文及其赏析】《风筝》是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野草》集之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时与弟弟之间关于风筝的一段往事,透过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反思与内心救赎的深刻思考。
原文: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枝。——他从一叠枯枝里寻出许多竹片,于是又是一个小风轮。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他那里去。我即刻伸手折断了他手里那根竹片,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你疯了么?”我大声说。
他渐渐地,终于,没有言语,只低着头,仿佛有些懊恼。我那时并不知道他的心情,只觉得这样玩物丧志,是不正当的。
后来,我到北京,听说他得了病,而且几乎死掉了。我那时也觉得非常难过,但是没有说什么。
过了几年,我偶然得到一本外国的杂志,上面有几幅画,画的是一个小孩放风筝。我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来,心里非常难过。
我想:我那时的举动,实在是一件极残忍的事情。我剥夺了他的游戏权利,也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他也许因此而变得沉默、内向,甚至影响了他的性格发展。
我后悔了,但是我无法弥补过去的错误。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忏悔,希望他能原谅我。
赏析:
《风筝》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鲁迅通过回忆自己幼年时对弟弟放风筝行为的粗暴干涉,揭示了旧社会中家长专制、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以及这种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鲁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冷静克制的叙述方式,展现出内心的自责与反省。他不仅是在反思自己的过去,更是在批判整个封建文化对人的压迫。
文中“风筝”象征着自由、童真与梦想,而“我”的行为则代表了传统观念对这些美好事物的破坏。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主题:真正的教育应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用所谓的“正统”去压制他们。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鲁迅一贯的“反封建”思想。他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反映出整个社会在思想和文化上的落后与僵化。同时,他也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鲁迅文学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之一。
结语:
《风筝》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鲁迅对家庭亲情的怀念,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文章虽短,却寓意深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在今天这个强调个性与自由的时代,《风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发展空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