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设计理念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属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仁政”思想,体现了儒家“民本”理念的核心价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文本解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的设计以“理解文意、感悟思想、提升素养”为主线,力求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文意;
- 学习孟子论辩的语言艺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理解力;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仁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思想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仁政”思想及其表现形式;
- 难点:体会孟子论辩的艺术手法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字词积累表,初步了解孟子思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什么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随后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治国理念的视频片段,引出《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题。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2. 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重点讲解“河东凶亦然”“养生丧死无憾”等关键语句;
3. 小组讨论:孟子提出了哪些治国主张?这些主张有何现实意义?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文本细读:
- 分段解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内容,分析其逻辑结构;
- 对比“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理解其背后的讽刺意味。
2. 语言赏析:
- 分析孟子语言的严密性与感染力,体会其“以理服人”的辩论风格;
- 学生模仿孟子语气进行朗读,感受语言魅力。
3. 思想探讨:
- 讨论“仁政”与“法治”的关系,联系当前社会治理现状;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活在孟子时代,你会如何劝谏君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一段现代版“孟子谈治国”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布置课后任务: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仁政”》,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民为贵”的思想价值,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六、板书设计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
│ 仁政思想 │
│民本理念 │
│语言艺术 │
│现实意义 │
└───────────────┘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增加学生互动时间,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八、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思维深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九、附录
- 课文原文
- 词语解释表
- 相关拓展阅读推荐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文本本身,融合了文化传承与现实思考,旨在打造一节既有深度又具温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