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成语】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是孙权劝学时对吕蒙所说的话。后人常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简化为成语“士别三日”,意指人离开一段时间后,再见面时应重新认识其变化与进步。
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是吕蒙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评价不高时的回应,表达了他对自身成长的自信和对他人眼光的不满。这句话也常被引申为“见事太晚”或“识人不明”的意思。
这两个句子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但它们在汉语中被广泛引用,并衍生出多个相关成语,如“刮目相看”、“另眼相待”等,常用于形容对人的重新认识或高度评价。
二、相关成语表格
| 成语 | 出处 | 含义 | 用法示例 |
| 士别三日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指人离开三日,应当重新看待他,强调人的进步和变化 | “他虽曾不学无术,如今却成绩斐然,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 刮目相看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人或事物 | “经过努力,他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
| 另眼相待 | —— | 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某人,通常表示重视或赞赏 | “他因工作出色,受到了领导的另眼相待。” |
| 见事太晚 | —— | 形容对事情的认识或反应不够及时 | “你为何到现在才来了解真相?真是见事太晚了。” |
| 识人不明 | —— | 指不能正确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或品行 | “他未能识别人才,实属识人不明。” |
三、结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肯定,也提醒我们不要用旧眼光看待他人。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反映出一种自省与自信的态度。这些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会与应用。
以上就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成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