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课堂笔记】《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选自古代寓言故事。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
一、课文
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时,偶然看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他不再耕种,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再有兔子来撞,结果田地荒废,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指望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偶然的成功就放弃努力,否则只会失去更多。
二、重点词语与解释
|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不劳而获。 |
| 耕作 | gēng zuò | 在田地里种植农作物的劳动。 |
| 撞 | zhuàng | 碰到、碰到某物。 |
| 偶然 | ǒu rán | 不经意发生的事情。 |
| 侥幸 | jiǎo xìng | 希望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
| 荒废 | huāng fèi | 因为没有管理或使用而变得荒凉、废弃。 |
三、句子分析
1. “他从此不再耕作,天天守在树桩旁边。”
- 这句话说明农夫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放弃了原本的劳动,表现了他的懒惰和侥幸心理。
2. “他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兔子。”
- 表现出农夫对“好运”的依赖,缺乏实际行动。
3. “结果田地都荒废了。”
- 这是农夫行为带来的后果,也说明了“不劳而获”的失败结局。
四、中心思想
本课通过“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不能依靠运气或侥幸心理来获取成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五、拓展思考
- 如果你是那个农夫,你会怎么做?
-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守株待兔”的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总结: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课堂笔记】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