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的解释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势头强劲,或情感、情绪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无法阻挡。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其中“一饮三百杯”虽未直接使用“一泻千里”,但其气势与成语意境相通。
一泻千里的详细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泻千里 |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 出处 | 唐代李白《将进酒》(意象来源) |
| 本义 | 形容水流急速,从高处直泻而下,距离极远。 |
| 引申义 | 1. 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势头猛烈; 2. 描述情感、情绪等强烈、不可抑制地表达; 3. 也可用于形容文章、语言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如:“他的演讲一泻千里,令人振奋。” |
| 近义词 | 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一鼓作气 |
| 反义词 | 原地踏步、缓慢迟滞、停滞不前 |
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自然现象 | 黄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
| 形容情绪激动 | 他听到好消息后,情绪一泻千里,激动得跳了起来。 |
| 表达写作或演讲风格 | 她的文章一泻千里,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入胜。 |
| 比喻事业顺利 | 公司的发展一泻千里,短短几年便成为行业龙头。 |
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力量感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自然景观,也可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情绪或事业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迅猛、不可阻挡的状态,常用于正面褒义的语境中。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上就是【一泻千里的解释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