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最后一课》阅读训练及答案,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16:15:32

一、文章简介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当地学校被迫停止教授法语,改为教授德语。主人公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深刻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与不舍。

二、阅读理解题

1.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谁?他属于哪个国家的作家?

答:作者是都德,他是法国作家。

2. 小说中的“最后一课”指的是什么?

答:“最后一课”指的是阿尔萨斯地区学校里最后一次教授法语的课程,因为战败后,法语将不再被允许教授,改为德语。

3. 小弗朗茨为什么一开始不想去上学?

答:因为他贪玩,觉得法语课没什么意思,还担心老师会责备他。

4.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

答:韩麦尔先生非常悲伤和愤怒,他为失去祖国的语言而难过,也为学生们未能好好学习法语而感到惋惜。

5. 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热爱?

答:他穿着平时不穿的礼服来上课,用最漂亮的字板书,讲起法语时充满感情,最后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

6. 你认为“最后一课”除了是一堂法语课,还象征着什么?

答:它象征着民族尊严的丧失、文化的被压迫,也象征着人们对祖国的怀念和热爱。

7.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

答:祖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失去语言,就等于失去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并努力学习自己的母语。

三、拓展思考

1. 如果你是小弗朗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 你是否经历过类似“最后一课”的情境?请简要描述。

3.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需要重视母语的学习?为什么?

四、参考答案(部分)

1. 小弗朗茨一开始不愿去上学,是因为他觉得法语课枯燥无味,还怕被老师批评。

2.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深深的悲痛和对祖国的热爱。

3. 文中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言行,如穿礼服、写“法兰西万岁”等,体现了他对法语的深厚感情。

4. “最后一课”不仅是一节普通的课程,更象征着民族的苦难与文化的危机。

五、总结

《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民族情感。它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母语,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