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_3】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苏州园林》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与建筑智慧。本文不仅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文本。
本教案以《苏州园林》为核心内容,围绕“感知—理解—赏析—拓展”四个环节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认同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 难点:感悟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对园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兴趣。提问:“你见过哪些美丽的园林?你认为园林之美体现在哪里?”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入课文。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巡视指导。随后组织小组交流,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精读品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以下
- 结构分析: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等不同方面的布局。
- 语言赏析: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句式重复,增强语势,体现作者的强调与用心。
- 修辞手法:如“鱼戏莲叶间”等诗句引用,增添文化底蕴;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4. 拓展延伸(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小作文练习,如:“如果你是园林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一座现代园林?”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见解。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苏州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要求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其他代表作,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理解不够深入,今后需加强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