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登高》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登高》教案,卡到怀疑人生,求给个解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21:00:48

《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 掌握《登高》一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学习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深沉的悲凉心境。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情感表达。

- 难点:把握诗人复杂的情感层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朗诵音频、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在高处看过风景?站在高处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随后引入杜甫的《登高》,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生活困顿,身体多病,但依然心系国家命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潦倒”、“新停”等。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析诗歌结构:

- 首联:点明时间和环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颔联:描绘秋景,抒发孤独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颈联:抒发个人境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尾联:表达人生感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 分组讨论:

- 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落木萧萧”与“江水滚滚”象征着什么?

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如孤独、衰老、无奈、忧国忧民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将《登高》与杜甫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分析其情感变化与风格特点。

2. 拓展知识:介绍“诗圣”杜甫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写照,更是唐代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缩影。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古典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理解。

3. 收集杜甫的其他诗作,选择一首进行赏析,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初读感知

3. 精读赏析

4. 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但在情感体验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应更多地结合学生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心境与情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